2007年1月30日星期二

冇人搬走你舊芝士!

  1月29日,周一。恒生指數跌44.45,收20236.68;成交減少至三百六十九億八千一百多萬元;愈來愈多人唔知大市方向。1月期指收20220點,跌5點;2月期指收20266點,跌35點。

A股供不應求持續

  UBS中國股票分析員Nicole Yuen喺上海接受訪問時話,內地股票愈來愈富挑戰性,相信股市未來仍會不斷波動。佢對長遠趨勢仍然樂觀,但短期升幅咁大,出現獲利回吐亦好正常。佢建議 投資者應避免追高O股,並改投抗跌能力高嘅股份。由於非流通股仲有一年時間才流通,短期內地A股供不應求嘅情況持續。

  今天南方航空(1055)升7.3%,見三元七角,公司計劃訂購十二架波音七七七客機。安徽海螺(914)升1.3%,見二十六元四角五仙,公司宣布 去年純利上升一倍。聯想(992)跌2.5%,見三元一角。中新集團(563)跌4.5%,見一元一角七仙,公司宣布以六億六千五百二十萬元投資天津物 業。

  內地A股繼續上升,最後係內地A股帶動港股上升抑或本港H股大量回歸A股市場,改變內地A股供求而令A股回落?冇答案,大家亦唔好扮先知。內地A股有冇泡沫?答案十分肯定。內地泡沫幾時爆破,則你唔知、我唔知,大家都唔知。通常泡沫存在嘅日子較大部分人估計中長。

  流動資金過剩經常用作解釋家吓經濟出現泡沫現象,事實並非咁簡單,而係視乎投資者對風險嘅「胃口」(簡單D講係引發牛、熊市嘅背後理由),投資者情緒 往往由悲觀走向樂觀,然後又轉為悲觀,因此形成牛、熊市。2003年4月至今,投資者仍以樂觀情緒為主導,投資者忽視風險去追求較高回報率,係股市仍然向 上嘅另一理由。例如去年5月銅價投資者情緒去到極度樂觀,然後轉為悲觀,雖然至今流動資金一樣過剩,但銅價已進入反覆回落周期。今天流動資金已超過 2000 年,但TMT股卻無法重返2000年水平;今天流動資金已超過1997年,但香港中價樓亦一樣無法重返1997年水平。換言之,評估一項投資嘅價格有三大 因素:一、公司賺錢能力(或物業租金回報);二、資金供應量;三、人心所向。今年內地A股上升,理由係內地散戶睇好。

  至於恒生指數,必須跌穿1月11日低點19350點,才改變一般人睇好後市嘅心理。

  專家認為,單單12月份中國CPI升幅較大就認為央行會加息,理由並唔充分,相信央行會繼續觀察多幾個月才作判斷;股市將繼續喺震盪中保持上升格局。

  格蛇今日認為,人民幣滙率宜更快調整,咁做有助中國經濟咁話;至於美國房地產調整期則已成過去。人行副行長吳曉靈駁斥上述言論,認為推動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唔符合世界利益。

利率對股樓影響力甚於CPI

  六、七十年代通貨膨脹(流通貨幣增加)造成物價(CPI)不斷上升,居民實際購買力下降,政府要不斷提升利率去壓抑CPI增長率;當時通脹唔係好嘢。 八十年代開始,通貨膨脹對CPI刺激唔大,卻令股票及物業市場牛氣沖天;新增貨幣流入股票市場及物業市場,造成經濟周期(盛衰循環),令股票升降並非按照 企業業績變化,而係貨幣供應增長率(俗稱資金流向或fund flow)。例如1997年8月至98年8月美元強勢,令資金由亞太區流失,恒生指數由16830點回落至6544點,跌幅達61%。其後特區政府動用過 千億元資金入市買股票;加上面對俄羅斯債務危機,美國聯儲局大量放水,令資金重新回流香港,扭轉股市方向。Y2K前,1999年6月聯儲局又開始抽緊銀 根,到2000年3月引發TMT股泡沫爆破;到2001年1月逐步放寬銀根……。換言之,1980年後通脹對CPI嘅影響力大減,但對股市及樓價嘅影響力 大增,成為企業純利以外嘅第二大影響因素。2005年6月內地A股回升牛市重現,同A股公司業績關係唔大,主因係炒2005年7月起人民幣升值,引致資金 流入中國炒股,到2006年10月內地人亦跟風。資金流入流出主導咗經濟景氣,令股市及樓市引發滔天巨浪,一唔小心便會被巨浪吞噬(例如1990至97年 本港樓市上升潮,以及1997年8月至2003年4月本港樓市回落潮。股市由1997年8月至今嘅大起大落,破壞力更甚於CPI上升)!

  日本消費不振,令日圓跌至四年內最低,見121.83兌1美元,係2003年3月21日以來最低,令2月份加息機會由1月18日時估計高達69%,下 降至依家只有42%;反之,歐羅下月將會加息,因12月份M增長率達9.7%,係1990年2月以來最大升幅。美元滙價表現亦不俗,美國去年第四季GDP 增長率估計已回升至3%(第二季為2%),令美元7月前減息嘅機會只有4%(一個月前估計係72%)。56%分析員估計油價短期仍會反彈。  美國政府有 意維持油價喺五十美元以上一桶,去支持加拿大嘅油砂發展(估計仍可擴大五倍產量)及美國本土嘅生物能源發展,以便2030年大大減少對中東石油嘅依賴。如 上述分析正確,未來油價將喺五十至六十美元之間上落。

  近日內地煤價上升,主要係外在成本計入煤炭價內,例如資源稅、安全保障、環境污染等;反之,煤炭供應出現過剩,加上出口關稅提高,恐怕煤炭股上升日子好短。

  中國第一個石油儲備庫已開始運行,並已經注入石油。

  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朱宏任話,今年煤、電、油供需緊張,主要係落後產能仲未完全淘汰,例如鋼鐵業現有落後產能約一億噸、水泥立窰等落後產能約 六億八千萬噸;焦化、電石、鐵合金生產能力中,有50%未達市場標準。即高耗能行業仍在運作中,令部分地區嘅煤、電、油供需緊張,但整體而言供求已漸趨平 衡。

  上海市委代理書記、市長韓正話,今年上海 GDP增長率定為9%以上,係近十五年內首次把GDP增長率訂喺雙位數之下(上海去年GDP總值達一萬零二百九十七億元,較2005年上升12%)。被調 低嘅理由係上海將加強節能降耗、污染減排、節約用地、改善民生、自主創新等,並列為目標。去年上海新建商品住房售價較2005年下降3.2%。

土地增值稅對港資地產商打擊微

  去年中國工業利潤較2005年上升31%,其中煤炭、冶金、有色、建材上升51.1%,石化上升17.9%;去年中國工業新增利潤以上游工業為主,下游工業表現並唔理想。

  德勤由本港從事物業投資或發展嘅一百一十八家上市公司中選取二十六家進行調查,結果有88%表示2月1日內地實施土地增值稅清算政策唔會減少佢地投資 內地房地產嘅熱情;逾60%話已投資一線城市,亦計劃喺北京、上海及深圳市場進一步投資。內地嘅調控措施對本港上市嘅中資房地產股衝擊較大,如富力地產 (2777)、世茂房地產(813)、中國海外(688)、雅居樂(3383)、華潤置地(1109)等,近期股價皆出現唔同程度下跌;長實(001)、 新地(016)、恒隆地產(101)、恒基地產(012)、新世界發展(017)等,對內地增值稅嘅反應係股價逆市上升。雖然港資地產公司响地價低時,亦 吸入唔少廉價土地,例如長和系响內地土地儲備達可建樓面一千四百萬平方米,但都已按中國稅法預撥土地增值稅,土地增值稅清算政策實施唔會對正常經營產生太 大影響;反之,內地地產發展公司喺土地增值稅項目上準備不足,因此勢受影響。

  新加坡市建局(URA)公布去年第四季新加坡房地產表現。喺市中心(CCR)區嘅高級住宅去年升值17%、鄰近市中心(RCR)區升值3%、市中心區 以外一般住宅(OCR)升值4.2%。換言之,新加坡亦出現升幅集中於豪宅嘅情況。同2004年比較,2006年新加坡物業交投上升一倍,達二萬四千二百 三十三宗;其中CCR區佔八千四百一十六宗,上升二點五倍。新加坡住宅樓價已第三年上升,估計今年仍有上升空間。

  1980年代開始,內地出生嘅所謂「獨生子女」近年開始進入消費期。佢地較父母接受較佳教育,收入亦應較父母一代高,情況有如1970年後嘅香港。移 民香港嘅子女七十年代開始進入社會做事(例如我老曹父母1951年由上海來港,基於好多因素,無法晉身中產階級;反之,我老曹呢一代响香港長大接受教育, 加上1967至97年三十年經濟繁榮期提供咗大量機會,大部分已晉身中產階級)。2003年起應該係中國中產階級大量形成期;二十五年後嘅中國,應該一如 其他已發展國家一樣,中產階級成為社會上嘅大多數。即中國將由依家高儲蓄率期進入未來高消費期;相信唔係美國模式,而係日本模式、香港模式或台灣模式,即 儲蓄率仍高(因大部分東方民族唔習慣先使未來錢),而消費率不斷上升,其中買樓係一項最重要嘅消費。

港人晉身中產機會大減

  中國消費第一波(俗稱三小件)由1984至89年,以手表、衣車及電單車為主;中國消費第二波(俗稱三大件)由1992至97年,包括彩電、冰箱及洗 衣機。中國消費第三波相信2003年開始,即汽車、住房同信用卡(支付各種各樣比較上奢侈嘅消費),其中又以住房為主。香港樓市喺中產階級湧現下,上升潮 共維持咗三十年(1967至97年)。相信中國樓市上升潮亦會好長,如由1992年起計,樓價上升潮相信仍有十五年(短期調整則難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 繼續受樓房需求拉動。1949年中國人口五億三千萬,搞咗三十年,人口上升一倍,連食飯、穿衣問題亦未解決,更加唔好話住與行。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落 實後,食飯、穿衣漸漸唔成問題,但住與行問題至今仍未解決。依家人口十三億了,仍有幾多人住响老房子內?情況同八十年代香港接近。香港到1997年才達到 一戶一伙嘅水平,今天香港住屋問題已係住好D,唔再係「七十二家房客」嘅問題,中國居住問題,相信需要十五年才基本上解決。

  財富創造及財富分配呢兩件事如做得唔錯,社會基本上係和諧嘅,不然便有問題。共產主義响財富分配上做得很好,卻令人失去創造財富嘅動力(做又三十六, 唔做又三十六,結果愈來愈多人選擇唔做,經濟便陷入崩潰邊緣)。資本主義喺財富創造上動力十足,但社會財富卻愈來愈集中响1%人口手中,亦係唔得,所謂不 患寡而患不均,社會動盪往往由財富分配問題引發。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由着重財富分配走向財富創造;經過1992至2006年連續十四年 GDP 增長率都係雙位數,到2007年中國人大部分已達溫飽,點樣分配財富又成為大問題。今天中國人一如其他國家人民,並唔滿足於溫飽,而係希望有較佳嘅生活, 點樣分配財富又再成為政治上嘅大問題。喺已發展國家,富人大部分係創業成功嘅企業家,只有小部分來自承繼、極小部分係巧取豪奪。但喺新中國,有幾多有銀士 係憑特權、官商勾結、巧取豪奪而發財?即內地人認為「有原罪」嘅有錢人?中國制度仍未完善,令唔少人有可乘之機,唔似已發展國家,有錢人不能有權又有勢; 佢地除咗可以生活奢華外,其他方面同普通老百姓一樣,並冇特權。

  中國政府過去幾十年只改革開放經濟制度,政治方面卻改革唔多,甚至仍未開放,法制更未健全,令經濟方面不能做到「百駿競走,能者奪魁」,令一般人對富 有人家唔服氣。美國收入嘅差距亦好大,但由於法制健全,普通人嘅仇富心理唔及中國普遍。未來中國政府應努力讓法制健全發展,達到公平、公正、公義嘅境界。

  1967至97年香港經濟不斷擴展,大量香港人(尤其係五、六十年代移民來港嘅新一代)由貧窮走向中產階級,成為專業人士或高級打工仔。可惜 1997年後,連中產階級工序亦內移中國或外移印度,八、九十年代移民來港嘅新一代即使努力讀書,成為中產階級嘅機會亦大減。例如大學生1997年平均可 賺一萬五千元一個月;今天反而下降至一萬元,加上晉升機會大減,成為高級打工仔更加唔使旨意,此乃近十年連香港社會亦怨氣沖天嘅理由。唔係邊個搬走年輕一 代嘅「芝士」,而係香港社會對吸納中產家庭嘅能力喺1997年已達飽和點,令1997年後才加入社會做事嘅年輕人,唔係唔肯去搵「芝士」,而係社會上冇足 夠「芝士」餵飽所有希望晉身中產階級的人。

沒有留言: